行内样式表与内部样式表

行内样式表与内部样式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1. 作用范围:两者都可以应用于 HTML 元素,并用于定义页面的样式。
  2. 优先级:行内样式表与内部样式表都具有较高的优先级,行内样式优先级高于内部样式表。
  3. CSS 规则相同:无论是行内样式还是内部样式,都遵循相同的 CSS 语法。

不同点:

  1. 定义方式

    • 行内样式表:直接在 HTML 元素的 style 属性中定义样式。
    • 内部样式表:在页面的 <style> 标签中定义样式,通常位于 <head> 部分,针对某个或多个 HTML 元素。
  2. 适用范围

    • 行内样式表:仅适用于单个 HTML 元素。
    • 内部样式表:可以应用于多个 HTML 元素,具有更广的作用范围。
  3. 维护性

    • 行内样式表:不适合大规模应用,维护困难,样式分散在多个 HTML 标签中。
    • 内部样式表:集中管理样式,更容易维护,但不如外部样式表高效。

在 JavaScript 中获取与修改样式

1. 行内样式表

行内样式可以通过元素的 style 属性直接获取或修改。

获取行内样式:

如果元素存在行内样式,直接通过 element.style 获取其值。

1
2
3
4
5
6
7
8
9
<div id="box" style="color: red; background-color: blue;"></div>

<script>
const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 获取行内样式
const color = box.style.color;
console.log(color); // 输出: "red"
</script>

注意:只能获取通过 style 属性定义的行内样式,而无法获取由外部样式表或内部样式表定义的样式。

修改行内样式:

可以直接通过 element.style.property 来修改行内样式。

1
2
3
4
5
6
7
8
9
<div id="box" style="color: red; background-color: blue;"></div>

<script>
const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 修改行内样式
box.style.color = 'green'; // 修改文本颜色
box.style.backgroundColor = 'yellow'; // 修改背景颜色
</script>

2. 内部样式表

内部样式表的样式无法直接通过 element.style 获取,因为它们是通过 class 或元素选择器来应用的。需要使用 getComputedStyle 来获取计算后的样式。

获取内部样式:

使用 getComputedStyle 获取应用到元素上的所有样式,包括外部样式表和内部样式表定义的样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tyle>
#box {
color: red;
background-color: blue;
}
</style>

<div id="box"></div>

<script>
const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 获取计算后的样式
const computedStyle = getComputedStyle(box);
console.log(computedStyle.color); // 输出: "red"
console.log(computedStyle.backgroundColor); // 输出: "blue"
</script>
修改内部样式:

无法直接修改通过内部样式表定义的样式,但可以通过修改行内样式覆盖内部样式表的设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style>
#box {
color: red;
background-color: blue;
}
</style>

<div id="box"></div>

<script>
const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 通过修改行内样式覆盖内部样式表的样式
box.style.color = 'green';
box.style.backgroundColor = 'yellow';
</script>

总结

  • 行内样式可以直接通过 element.style 获取或修改,但只能作用于单个元素,优先级高。
  • 内部样式表需要通过 getComputedStyle 获取,修改时通常使用行内样式覆盖其效果,适用范围更广。

为什么xx.style.setProperty的方式可以修改定义在内部样式表中的css变量

element.style.setProperty 可以修改 CSS 变量,即使这些变量是通过内部样式表或外部样式表定义的,原因在于 CSS 变量的特殊性质行内样式的优先级。具体来说,CSS 变量在不同的层级中都可以被重新定义,并且行内样式具有比内部样式表更高的优先级。

1. CSS 变量的继承性和层次性

CSS 变量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允许你在不同层次(全局、组件级别或局部)定义变量,并且可以在文档树的不同层级进行覆盖或重写。例如:

  • 在全局 :root 定义的 CSS 变量可以被整个文档继承。
  • 某个元素的样式表中重新定义的 CSS 变量会覆盖全局变量。
  • 行内样式表(通过 JavaScript 的 style.setProperty)可以进一步覆盖任何样式表中定义的变量。

由于这种层次性,任何地方定义的 CSS 变量都可以被重新赋值,而行内样式作为直接应用于元素的最高优先级的样式,可以有效覆盖其他样式表中的定义。

2. 行内样式的优先级高于内部样式表

CSS 样式的优先级遵循 层叠规则(Cascading)。行内样式表的优先级最高,因此通过 element.style.setProperty 设置的样式会覆盖通过内部样式表或外部样式表定义的样式。即使内部样式表中已经定义了 CSS 变量,通过行内样式重写的变量仍然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3. setProperty 的机制

setPropertystyle 对象的一个方法,专门用来修改或设置 CSS 属性(包括 CSS 变量)。当你使用 element.style.setProperty 时,实际上是在修改该元素的 行内样式,这意味着它在层叠顺序中优先于其他样式表的定义。通过 setProperty 设置的值会被立即应用并覆盖之前的样式。

示例:通过 JavaScript 修改内部样式表中定义的 CSS 变量

假设你有一个通过内部样式表定义的 CSS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style>
:root {
--main-color: blue;
}

.box {
background-color: var(--main-color);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
</style>

<div class="box"></div>

通过内部样式表,--main-color 被定义为 blue。我们可以使用 JavaScript 来覆盖这个变量:

1
2
3
4
5
// 获取根元素
const roo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

// 修改 CSS 变量 --main-color 的值
root.style.setProperty('--main-color', 'red');

关键点:

  • root.style.setProperty 会在元素的行内样式上添加 --main-color: red,从而覆盖内部样式表中的定义。
  • 由于行内样式的优先级高于内部样式表,因此修改后的 CSS 变量会生效,页面上显示的颜色变为红色。

4. 修改 CSS 变量的兼容性

通过 style.setProperty 修改 CSS 变量的方式非常灵活,适用于动态更新应用样式的场景,比如根据用户的交互改变主题颜色。由于这种修改是发生在元素的行内样式中,浏览器会立即应用变更,而无需刷新或重新渲染整个页面。

总结:

element.style.setProperty 能够修改内部样式表中定义的 CSS 变量,是因为:

  1. CSS 变量的层次性允许你在文档的不同层次(如全局、局部、行内)重定义变量。
  2. 行内样式优先级最高,使得通过 setProperty 设置的 CSS 变量可以覆盖内部或外部样式表中的定义。

V8垃圾回收

当开始进行垃圾回收时,会检查From空间中的存活对象

在垃圾回收过程中,检查对象是否存活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根集合(Root Set)可达性分析来完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根集合的定义

    • 根集合包括程序执行期间所有全局变量、栈中的引用、寄存器中的引用等。这些引用可以直接访问到程序中的对象。
  2. 可达性分析

    • 从根集合开始,垃圾回收器会遍历每一个引用,检查这些引用指向的对象。
    • 对于每一个被引用的对象,垃圾回收器会递归地检查这些对象引用的其他对象。
  3. 标记存活对象

    • 在遍历过程中,垃圾回收器会标记所有从根集合出发可以直接或间接到达的对象,认为它们是“存活”的。
  4. 复制存活对象

    • Scavenge 算法中,所有被标记为存活的对象会被复制到 To 空间,而未被标记的对象则被认为是不可达的,将被自动回收,即它们所占用的内存会被释放。

具体到 Cheney 算法中,垃圾回收器采用广度优先遍历的方法进行存活性检查:

  • 先从根集合中的对象开始,依次把每个存活的对象从 From 空间复制到 To 空间。每当复制一个对象时,它所引用的对象也会被检查并复制到 To 空间。
  •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所有存活的对象都被复制完毕。

通过上述方式,垃圾回收器可以有效地识别哪些对象还在使用,哪些对象可以被安全回收。

v8中 在代码运行阶段,垃圾回收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

在 V8 引擎中,垃圾回收的触发时机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内存分配触发

  • 当程序请求分配内存时,如果发现当前堆内存空间不足,V8 会尝试触发垃圾回收来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
  • 特别是在新生代堆区(如 Scavenge 算法所管理的区域),对象创建和分配非常频繁,因此垃圾回收在此区域的触发也是相对频繁的。

2. 内存使用达到阈值

  • V8 维护着一些内存使用的阈值,当内存使用接近或超过这些阈值时,垃圾回收会被触发。
  • 这通常包括整个堆空间使用量的阈值,或者某个特定区域(如老生代区域)达到一定的使用量。

3. 代码执行空闲时

  • 在代码执行过程中,V8 会尝试在某些“空闲时间”(Idle Time)触发垃圾回收。所谓的空闲时间指的是在程序没有紧迫任务的间隙,比如在事件循环等待 I/O 操作的过程中。
  • V8 的垃圾回收器设计成尽可能在这些空闲时段工作,以尽量减少对程序主线程的干扰,提升应用的响应速度。

4. 事件循环

  • 在 JavaScript 的事件循环中,每次事件处理完毕之后,垃圾回收器有机会检查是否需要执行垃圾回收。这样可以在不打断事件处理的情况下,逐步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

5. 显式调用

  • 虽然不推荐,但开发者可以通过调用 gc() 函数来显式触发垃圾回收(前提是在 V8 开启了该功能并允许开发者手动调用)。这在某些调试或测试环境中可能会使用,但在生产代码中很少见。

6. 其他条件

  • V8 还可能在检测到程序的内存分配模式发生变化时触发垃圾回收,例如突然的大量对象分配或释放。
  • 此外,V8 还会通过监控垃圾回收的效果(如回收率和回收时间)来动态调整垃圾回收触发的频率和方式。

总结来说,V8 的垃圾回收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于多种因素来决定具体的触发时机,旨在平衡内存管理的效率和程序的运行性能。

为什么在垃圾回收中只涉及到堆内存

垃圾回收机制主要针对堆内存,而不涉及栈内存,原因与堆和栈的内存管理方式及用途有关。以下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1. 堆内存的动态分配

  • 堆内存用于存储在运行时动态分配的对象。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并不确定,可能会在程序的不同部分被引用,需要复杂的内存管理和回收机制来确保不再使用的对象能够被回收,从而释放内存。
  • 由于对象的创建和销毁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所以需要垃圾回收器来自动管理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避免内存泄漏。

2. 栈内存的自动管理

  • 栈内存主要用于存储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信息(如函数的参数、返回地址、局部变量等)。这些数据的生命周期是非常明确和有序的,即当函数调用结束时,其在栈上的内存会自动释放。
  • 栈内存的这种“后进先出”(LIFO)管理模式非常简单高效,不需要额外的垃圾回收机制。每当函数返回时,栈指针会自动移回到调用函数的状态,所有在此函数中分配的局部变量都会被自动销毁。

3. 堆内存的复杂结构

  • 堆内存中的对象可以被多个引用所指向,形成复杂的引用图结构(如对象之间的相互引用)。这种复杂性使得简单的栈内存管理策略无法适用,因此需要专门的垃圾回收算法来判断哪些对象仍然存活,哪些对象可以被回收。

4. 性能与效率的考量

  • 栈内存的操作(如分配和释放)非常快速且简单,主要依赖于栈指针的移动,不涉及复杂的内存管理。
  • 垃圾回收器在堆内存中工作时,需要遍历对象、更新引用、复制对象等操作,这些操作比较耗时,但对于栈内存来说完全不必要,因此只针对堆内存进行垃圾回收更为高效。

5. 内存模型的设计

  • 现代编程语言和虚拟机(如 V8 引擎)的内存模型通常会将内存分为堆和栈两个部分,以便优化内存管理。垃圾回收机制作为这一设计的组成部分,专门负责堆内存的管理,而栈内存则依靠自动化的内存释放机制(如函数调用栈的弹出)来管理。

总结:

垃圾回收器只管理堆内存,是因为堆内存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需要额外的内存管理机制,而栈内存的管理则相对简单,并且已经通过函数调用的生命周期自然管理,无需垃圾回收的介入。这种设计优化了程序的性能和内存利用效率。

在v8中什么样的数据会放到堆内存中,什么样的数据会放到栈内存中,以及最后他们是如何释放的

在 V8 引擎(以及大多数现代 JavaScript 引擎)中,内存分为堆内存栈内存,不同类型的数据会被存储在这两个区域中。以下是关于堆内存和栈内存中存储的数据类型以及它们的释放机制的详细解释:

1. 栈内存(Stack Memory)

栈内存用于存储生命周期较短且大小固定的数据。这些数据通常包括:

  • 原始类型的变量

    • number(数字)、boolean(布尔值)、nullundefinedsymbol(符号)等,它们的大小固定,可以直接存储在栈中。
    • 例如,let x = 42; 中的 x 是一个数字类型,存储在栈内存中。
  • 函数调用帧

    • 当函数被调用时,函数的局部变量、参数和返回地址会被存储在栈内存中。
    • 这些数据随着函数调用的结束而自动释放。

栈内存的释放:

  • 自动释放:栈内存采用后进先出(LIFO)的管理方式,函数调用结束时,栈指针自动回退,相应的局部变量和函数帧会被自动释放。这种自动释放机制非常高效,因为不需要垃圾回收器的介入。

2. 堆内存(Heap Memory)

堆内存用于存储大小不固定且生命周期难以预测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

  • 对象和数组

    • 任何对象({})、数组([])或函数(也是对象)都被分配在堆内存中,因为它们的大小和结构通常是不固定的。
    • 例如,let obj = {name: "V8"}; 中的 obj 是一个对象,被存储在堆内存中。
  • 复杂的引用类型

    • 引用类型如函数、对象、数组等,它们的引用(即指针)存储在栈内存中,但实际的数据存储在堆内存中。
    • 例如,let arr = [1, 2, 3]; 中的 arr 引用本身存储在栈中,但数组 [1, 2, 3] 的内容则在堆内存中。

堆内存的释放:

  •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堆内存中的数据需要垃圾回收器(如 V8 中的 Mark-Sweep 或 Mark-Compact 算法)来管理。垃圾回收器会定期扫描堆内存,标记和清理不再被引用的对象,以释放内存空间。
    • 当垃圾回收器运行时,它会查找堆中所有不再被程序引用的对象,并释放它们占用的内存。
    • 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但相对于栈内存的释放来说,通常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

3. 总结

  • 栈内存

    • 存储:原始类型数据、函数的局部变量、函数调用的上下文(如参数)。
    • 释放:自动通过栈的 LIFO 机制释放,函数调用结束时自动回收。
  • 堆内存

    • 存储:对象、数组、函数等引用类型的数据。
    • 释放:通过垃圾回收器(如 V8 中的 Mark-Sweep、Scavenge 等算法)自动管理释放。

在 V8 引擎中,栈内存的管理非常高效,因为它依赖于函数调用的生命周期。堆内存则需要通过垃圾回收机制来管理,因为其中的数据生命周期复杂且难以预测。这种内存管理策略有助于平衡程序性能和内存利用效率。

那如果在全局设置一个基本类型值,它是放在栈内存中吗,以及何时被清除

在V8引擎中,全球设置的基本类型值(如全局变量或常量)实际上是存储在堆内存中,而不是栈内存中。这里是更详细的解释:

1. 存储位置

  • 基本数据类型:在JavaScript中,即使是基本数据类型(如数字、布尔值、字符等),它们通常也是作为对象属性存储在堆内存中。V8引擎中的全局变量、全局常量以及全局对象的属性都是在堆内存中管理的。这样做的原因是 JavaScript 的全局环境(如 window 对象在浏览器中或 global 对象在Node.js中)是动态的,并且在程序运行时可能会被修改。

2. 内存管理

  • 生命周期:全局设置的基本类型值的生命周期是与整个程序的运行周期一致的。它们会在程序执行期间一直存在,直到程序结束或全局对象被销毁。
  • 垃圾回收:V8引擎的垃圾回收机制负责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全局对象和它的属性(包括基本类型值)不会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除非整个JavaScript环境(如浏览器窗口或Node.js进程)结束或相关的全局对象被销毁。垃圾回收机制主要用于清理不再被引用的堆内存中的动态数据结构。

3. 全局变量示例

如果你在全局作用域设置一个基本类型的值,例如:

1
var globalNumber = 42;

在V8中,这个全局变量 globalNumber 会被存储在全局对象的属性中。它并不是直接存储在栈内存中的,而是作为全局对象的属性存储在堆内存中。

4. 清除时机

全局设置的基本类型值会在以下情况被清除:

  • 程序结束:当整个JavaScript环境结束(例如用户关闭浏览器标签页或Node.js进程终止),全局对象及其属性会被清理,相关内存会被释放。
  • 环境销毁:如果全局对象被销毁(在一些特殊的JavaScript引擎或环境中),全局变量也会被清除。

总结来说,全局基本类型值在V8中是存储在堆内存中的。它们会在程序运行期间一直存在,直到程序结束或全局环境被销毁。在此过程中,V8的垃圾回收机制不会影响这些全局变量的生命周期。

栈内存只能用于存储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基本数据类型吗

栈内存的主要作用确实是存储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基本数据类型,但它的使用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方面。在现代编程语言的实现中(如JavaScript的V8引擎),栈内存的功能可以扩展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函数调用信息

栈内存用于管理函数调用的上下文信息,包括:

  • 函数参数:传递给函数的实际参数值。
  • 局部变量:函数内部声明的局部变量。
  • 返回地址:记录函数调用的位置,以便函数执行完毕后能返回到正确的位置。
  • 调用栈帧:每次函数调用都会创建一个新的栈帧,包含上述所有信息。栈帧在函数调用时被压入栈中,在函数返回时被弹出。

2. 控制流信息

栈内存还用于管理程序的控制流,包括:

  • 条件跳转:程序在执行条件语句(如 ifswitch)时,栈中可能包含有关条件判断的信息。
  • 循环控制:在循环结构(如 forwhile)中,栈中会保存循环变量及其状态。

3. 函数递归

在递归函数调用中,每个递归调用都会在栈中创建一个新的栈帧。递归的每一层都会在栈内存中占据空间,直到递归结束或栈溢出。

4. 临时存储

栈内存也用于存储一些临时的数据结构或状态,例如:

  • 中间计算结果:在函数内部进行计算时产生的中间结果,尤其是局部的临时数据。
  • 函数调用的中间状态:比如某些编程语言可能会将某些中间结果或状态暂时存储在栈上。

5. 对象的栈内存部分

尽管对象本身和其属性通常存储在堆内存中,但对象的引用(即指向对象的指针或地址)可以存储在栈内存中。例如:

  • 局部对象引用:函数内部对对象的引用(如对数组或对象的引用)会存储在栈上。

示例

考虑以下JavaScript代码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function process() {
let a = 5; // 栈内存:局部变量
let b = [1, 2, 3]; // 堆内存:数组对象
let obj = { x: 10, y: 20 }; // 堆内存:对象
function inner() { // 堆内存:函数对象
console.log(a); // 使用栈内存中的局部变量
}
inner(); // 调用函数
}

在这个示例中:

  • ab(即数组引用)以及 obj(即对象引用)都存储在栈内存中。
  • bobj 对应的数据(数组和对象的实际内容)存储在堆内存中。
  • inner 函数本身及其相关的闭包数据存储在堆内存中,但 inner 函数的调用上下文信息(如局部变量和参数)会存储在栈内存中。

总结来说,栈内存不仅用于存储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基本数据类型,还涉及函数调用的上下文、控制流信息、递归管理、临时数据存储和对象引用等。在现代编程语言中,栈和堆的合理使用对于程序的性能和内存管理至关重要。

CSS 伪元素

CSS 伪元素概述与设计目的

CSS伪元素 是一种用于选择和样式化文档中特定部分的CSS选择器。这些部分在HTML结构中并不实际存在,而是在浏览器渲染时通过CSS动态生成的。伪元素能够帮助开发者实现更为细腻的视觉效果、增强用户体验,同时保持HTML结构的简洁与语义化。

伪元素设计的主要目的:

  1. 增强内容样式控制:通过伪元素,开发者可以对文档内容的特定部分(如首字母、首行等)进行精确控制。这种控制允许实现复杂的排版效果,比如放大首字母、改变段落第一行的样式等。

  2. 插入装饰性内容:伪元素 ::before::after 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插入装饰性内容(如引号、图标、分隔线等),这些内容在不影响HTML结构的前提下,为网页添加了视觉上的丰富性。

  3. 保持HTML结构简洁:伪元素允许开发者避免在HTML中增加多余的标签,从而保持代码的简洁性。通过伪元素实现样式,开发者可以使HTML文档更加清晰、语义化,且易于维护。

  4. 提高设计灵活性:伪元素提供了强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样式和布局,而无需修改HTML结构。这对于响应式设计和网页的快速迭代非常重要。

  5. 增强用户体验:伪元素如 ::selection 等,可以让开发者自定义用户交互时的视觉效果(例如文本的选中高亮样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和舒适的体验。

  6. 满足现代Web设计需求:随着Web设计的发展,对页面布局和视觉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伪元素的设计能够满足这些复杂的需求,如创建动态效果、增强表单的用户界面、自定义列表样式等。

常见CSS伪元素及其用途和例子

1. ::before

用途::before 伪元素用于在选中元素的内容之前插入内容或装饰。常用于在不修改HTML结构的情况下,添加图标、引号或其他装饰性内容。

例子

1
2
3
4
5
/* 在段落的内容前插入一个绿色箭头符号 */
p::before {
content: "→ ";
color: green;
}

在这个例子中,::before 会在每个段落(<p>)的内容前面插入一个绿色的箭头符号。

2. ::after

用途::after 伪元素用于在选中元素的内容之后插入内容,常用于创建装饰性元素或用于布局。

例子

1
2
3
4
5
/* 在段落内容后插入一个红色箭头符号 */
p::after {
content: " ←";
color: red;
}

在这个例子中,::after 会在每个段落的内容后面插入一个红色的箭头符号。

3. ::first-letter

用途::first-letter 伪元素用于选择元素中的第一个字母,并为其设置样式。常用于书籍或杂志风格的排版,如将首字母放大、加粗等。

例子

1
2
3
4
5
6
/* 将段落的第一个字母放大,加粗,并设置颜色 */
p::first-letter {
font-size: 2em;
font-weight: bold;
color: #ff6347;
}

这个例子将每个段落的首字母放大并设置为橙红色,常用于报纸或书籍的排版风格。

4. ::first-line

用途::first-line 伪元素用于选择元素内容的第一行文本,并为其设置样式。常用于增强文本的可读性或强调段落的开头。

例子

1
2
3
4
5
/* 将段落的第一行文本加粗并设置为蓝色 */
p::first-line {
font-weight: bold;
color: blue;
}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段落的第一行文本会被设置为蓝色并加粗。

5. ::placeholder

用途::placeholder 伪元素用于为表单输入框中的占位符文本设置样式。这有助于增强表单的用户界面,使其更加美观和用户友好。

例子

1
2
3
4
5
/* 将输入框中的占位符文字颜色设置为浅灰色,并使用斜体 */
input::placeholder {
color: #999;
font-style: italic;
}

这个例子将输入框(如 <input>)中的占位符文本设置为浅灰色并使用斜体。

6. ::selection

用途::selection 伪元素用于设置用户选择文本时的样式(如背景色和文本色)。它可以用来定制用户在页面上高亮选择文本时的视觉效果。

例子

1
2
3
4
5
/* 当用户选择文本时,背景色变为黄色,文字颜色变为红色 */
::selection {
background: yellow;
color: red;
}

在这个例子中,当用户在页面上选择文本时,选中的文本背景会变成黄色,文字变成红色。

7. ::marker

用途::marker 伪元素用于设置列表项标记符号(如无序列表的圆点、序列表的数字)的样式。它可以定制列表的标记符号,使列表更符合设计需求。

例子

1
2
3
4
5
/* 将无序列表项的标记符号颜色设置为红色,大小设置为1.5倍 */
ul li::marker {
color: red;
font-size: 1.5em;
}

在这个例子中,无序列表项(<ul><li>)的标记符号会变为红色并放大。

8. ::backdrop

用途::backdrop 伪元素用于设置全屏模式下元素(如 <dialog> 元素)的背景样式,通常用于模态对话框的背景。

例子

1
2
3
4
/* 设置对话框的背景为半透明的黑色 */
dialog::backdrop {
background-color: rgba(0, 0, 0, 0.8);
}

在这个例子中,对话框的背景被设置为半透明的黑色,为对话框内容提供更强的视觉聚焦。

9. ::spelling-error::grammar-error

用途:这些伪元素用于标记浏览器识别出的拼写和语法错误。它们常用于文本输入区域或富文本编辑器中,以提示用户修改错误。

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 标记拼写错误下划线为红色 */
::spelling-error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red;
}

/* 标记语法错误下划线为蓝色 */
::grammar-error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lue;
}

在这个例子中,拼写错误会被标记为红色下划线,而语法错误会被标记为蓝色下划线。

总结

CSS伪元素是现代Web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灵活、简洁的方式,使得开发者能够在不改变HTML结构的情况下,对页面的特定部分进行精确的样式控制和内容插入。通过伪元素,网页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视觉效果,增强用户体验,同时保持代码的清晰与可维护性。这种强大的灵活性和功能性,使得伪元素在日常的网页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交换机与路由器的作用及数据帧处理机制总结

在计算机网络中,交换机(Switch)和路由器(Router)是两种关键的设备,它们在网络管理和数据传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理解它们的功能以及数据帧在网络中的处理过程对于网络运维和设计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这些概念的详细总结,并附有相关的例子进行说明。

交换机的作用

  1. 数据帧转发
    交换机在局域网(LAN)中用于在连接到交换机的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之间转发数据帧。它通过读取数据帧中的MAC地址(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确定将数据帧转发到哪个端口,以确保数据帧准确到达目标设备。

  2. 创建局域网
    交换机可以将多台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使得这些设备能够相互通信。

  3. 提高网络效率
    通过全双工通信和MAC地址表管理,交换机能够高效地处理数据,避免网络冲突,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

  4. 虚拟局域网(VLAN)功能
    高级交换机可以通过VLAN功能,将同一物理交换机上的设备划分为不同的虚拟网络,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性。

路由器的作用

  1. 数据包路由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根据目标IP地址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路由到另一个网络。它主要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如家庭网络与互联网)并管理它们之间的数据流。

  2. 连接不同网络
    路由器通常连接到广域网(WAN)和局域网,管理两者之间的通信,使得局域网内的设备能够通过路由器访问互联网。

  3. 网络地址转换(NAT)
    路由器提供NAT功能,将局域网中的私有IP地址映射为公共IP地址,允许局域网内的设备通过单一公共IP地址访问互联网。

  4. 网络安全
    路由器可以充当防火墙,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包,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攻击。

  5. 支持动态路由协议
    路由器能够运行动态路由协议,如OSPF、BGP等,以自动学习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并根据网络条件选择最佳路径传输数据。

数据帧处理的详细机制

在交换机处理数据帧时,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的获取和管理是关键环节。以下是交换机处理数据帧的详细步骤和机制:

数据帧结构

以太网数据帧结构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 前导码(Preamble):帮助接收设备同步帧的开始。
  • 帧开始界定符(SFD):指示帧的起始位置。
  • 目标MAC地址(Destination MAC Address):标明数据帧的目标设备的MAC地址。
  • 源MAC地址(Source MAC Address):标明发送数据帧的设备的MAC地址。
  • 类型/长度字段(Type/Length):表明上层协议类型或数据部分的长度。
  • 数据字段(Data/Payload):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
  • 帧校验序列(FCS):用于检测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错。
源MAC地址的端口号确定
  1. 数据帧进入交换机
    当一个设备发送数据帧时,数据帧通过交换机的某个端口进入交换机。

  2. 读取源MAC地址
    交换机会读取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并记录该MAC地址对应的端口号。这一信息存储在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中,帮助交换机跟踪哪个MAC地址与哪个端口相连。

    例如,计算机A的MAC地址为00:1A:2B:3C:4D:5E,它通过端口1连接到交换机。交换机会记录:

    1
    2
    MAC地址                端口号
    00:1A:2B:3C:4D:5E 1
目标MAC地址的获取

目标MAC地址的获取分为局域网内通信和局域网外通信两种场景:

  1. 局域网内通信

    • ARP协议:如果设备A知道设备B的IP地址但不知道其MAC地址,设备A会发送一个ARP请求,询问“谁是这个IP地址的拥有者?请告知你的MAC地址”。
    • 响应与记录:设备B回应ARP请求,提供其MAC地址11:22:33:44:55:66。设备A记录该地址,并将其用于后续的通信。
  2. 局域网外通信

    • 当数据帧需要发送到局域网外时,目标MAC地址通常是网关(路由器)的MAC地址。设备A通过ARP请求获取网关的MAC地址,然后将数据帧发送到网关,由网关转发到目标网络。
数据帧转发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三台设备A、B、C,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A的MAC地址为00:1A:2B:3C:4D:5E,B的MAC地址为11:22:33:44:55:66,C的MAC地址为AA:BB:CC:DD:EE:FF

  1. 设备A发送数据帧:设备A向设备B发送一个数据帧,帧通过交换机的端口1进入交换机。

  2. 交换机学习:交换机读取数据帧的源MAC地址00:1A:2B:3C:4D:5E,记录该MAC地址与端口1的对应关系。

  3. 交换机检查目标MAC地址:交换机读取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11:22:33:44:55:66,在其MAC地址表中查找对应的端口号。如果目标MAC地址记录在表中,交换机将数据帧从相应的端口发送出去(如端口2),确保数据帧到达设备B。

  4. 广播和学习:如果目标MAC地址不在MAC地址表中,交换机将广播数据帧,直到目标设备响应,然后更新其MAC地址表。

通过这种机制,交换机能够高效地管理和转发数据帧,确保网络中的数据能够准确地传输到目标设备。

Unocss

1. Unocss 简介

Unocss 是一个高效的 CSS 工具,旨在通过按需生成 CSS 类来优化前端开发流程。它与传统预编译工具不同,Unocss 只生成项目中实际使用的 CSS 类,从而减少了最终 CSS 文件的大小,提高了页面加载速度。

主要特点

  • 按需生成:动态生成 CSS 类,避免生成未使用的样式。
  • 高可配置性:允许用户根据项目需求高度自定义。
  • 广泛兼容性:与 Vite、Vue、React 等现代前端框架和工具链兼容。

2. Unocss 功能实现原理

Unocss 的主要功能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

  1. 按需生成 CSS

    • 分析:Unocss 会扫描项目中的 HTML、JavaScript、Vue 模板等文件,找到实际使用的类名。
    • 生成:基于使用的类名生成相应的 CSS,从而优化性能。
  2. 设计系统与类的规范

    • 提供设计系统配置,如颜色、间距、字体等,用户可以自定义这些规范。
  3. 高效的 CSS 生成

    • 生成的 CSS 文件经过优化,尽可能减少文件大小,进一步提升页面性能。
  4. 集成与插件支持

    • 提供 Vite 插件及对 Vue、React 等框架的支持,确保无缝集成和实时样式生成。
  5. 灵活的配置

    • 支持配置文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生成规则。
  6. 内置或自定义规则

    • Unocss 提供内置规则,也允许用户定义自定义规则来扩展功能。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vue from '@vitejs/plugin-vue'
import Unocss from '@unocss/vit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
vue(),
Unocss({
theme: {
colors: {
primary: '#ff5722',
},
},
rules: [
['m-4', { margin: '1rem' }],
],
})
]
})

在上述配置中,theme 用于定义颜色主题,rules 定义了自定义的 CSS 规则。

3. 在 Vite 中使用 Unocss 的步骤

1. 安装 Unocss

在 Vite 项目中,使用 npm 或 yarn 安装 Unocss 及其 Vite 插件:

1
2
3
npm install @unocss/vite unocss
# 或者
yarn add @unocss/vite unocss

2. 配置 Unocss

vite.config.js 文件中配置 Unocss 插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vue from '@vitejs/plugin-vue'
import Unocss from '@unocss/vit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
vue(),
Unocss({
// 可以在这里添加配置
})
]
})

3. 使用 Unocss

在 Vue 组件中使用 Unocss 提供的工具类:

1
2
3
4
5
6
<template>
<div class="p-4 bg-blue-500 text-white">
<h1 class="text-2xl font-bold">Hello, Unocss!</h1>
<p class="mt-2">This is a paragraph with some padding and background color.</p>
</div>
</template>

在这个例子中,p-4 表示 paddingbg-blue-500 表示背景色,text-2xl 表示字体大小,font-bold 表示字体粗细。

4. 启动开发服务器

启动 Vite 开发服务器查看效果:

1
2
3
npm run dev
# 或者
yarn dev

4. Unocss 官方推荐的预设

Unocss 提供了几种官方推荐的预设,它们可以帮助快速构建项目。

1. Uno Preset

Uno Preset 是 Unocss 的默认预设,提供常用工具类和设计系统配置,类似于 Tailwind CSS。

配置:

1
2
3
4
5
import { presetUno } from 'unocss'

Unocss({
presets: [presetUno()]
})

使用:

1
2
3
4
5
<template>
<div class="p-4 bg-blue-500 text-white">
<h1 class="text-2xl font-bold">Hello, Uno Preset!</h1>
</div>
</template>

2. Attributify Preset

Attributify Preset 允许使用 HTML 属性来应用样式,使代码更加简洁直观。

配置:

1
2
3
4
5
import { presetAttributify } from 'unocss'

Unocss({
presets: [presetAttributify()]
})

使用:

1
2
3
4
5
<template>
<div p="4" bg="blue-500" text="white">
<h1 text="2xl" font="bold">Hello, Attributify Preset!</h1>
</div>
</template>

3. Icons Preset

Icons Preset 提供图标类名,方便快速使用常见图标。

配置:

1
2
3
4
5
import { presetIcons } from 'unocss'

Unocss({
presets: [presetIcons()]
})

使用:

1
2
3
<template>
<i class="i-carbon-logo-github text-2xl"></i>
</template>

4. Web Fonts Preset

Web Fonts Preset 提供常见的 web 字体类名,方便应用字体样式。

配置:

1
2
3
4
5
import { presetWebFonts } from 'unocss'

Unocss({
presets: [presetWebFonts()]
})

使用:

1
2
3
4
<template>
<h1 class="font-serif">This is a serif font.</h1>
<p class="font-sans">This is a sans-serif font.</p>
</template>

5. 总结

Unocss 是一个灵活高效的 CSS 工具,通过按需生成样式、集成丰富的预设,使前端开发更加高效。无论是使用 Uno Preset、Attributify、Icons 还是 Web Fonts,每种预设都提供了独特的功能,帮助开发者更快地构建出色的用户界面。

mask-image

1. CSS 中的 background-size

background-size 是一个 CSS 属性,用于控制背景图像的大小。它可以指定背景图像的宽度和高度,以适应元素的背景区域。

常见取值

  • auto: 保持背景图像的原始尺寸(默认值)。
  • cover: 调整背景图像的大小以完全覆盖元素的背景区域,可能会裁剪图像的一部分。
  • contain: 调整背景图像的大小以完全适应元素的背景区域,不会裁剪图像,但可能会出现留白。
  • <length><percentage>: 直接指定宽度和高度,可以用像素(如 100px)或百分比(如 50%)。

例子

1
2
3
4
5
6
.my-icon {
background-image: url('icon.png');
background-size: 100% 100%; /* 背景图像将拉伸或收缩到与元素完全匹配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

2. 使用 CSS 蒙版 (mask-image) 实现图标着色

蒙版 (mask-image) 是一个 CSS 属性,用于指定元素的可见区域。通过将图标作为蒙版,可以控制背景颜色来实现图标的着色。这是一种替代直接着色背景图片的方法。

概念与实现

  • 传统方法: 直接着色背景图像比较困难,尤其是使用 SVG 作为背景图像时,通常无法动态改变颜色。
  • 蒙版方法: 使用 mask-image 属性,将图标作为蒙版,允许通过 background-color 控制图标颜色。

例子

1
2
3
4
5
6
.my-icon {
background-color: red; /* 设置图标颜色 */
mask-image: url('icon.svg'); /* 使用图标作为蒙版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

3. CSS 中的 url() 函数

url() 函数用于指定外部资源的路径,这些资源可以是图像、字体、音频、视频等。它通常用于 CSS 属性如 background-imageborder-imagelist-style-image 等。

路径类型

  • 相对路径: 相对于当前 CSS 文件或 HTML 文档的位置。
  • 绝对路径: 从网站的根目录开始的完整路径。
  • 完整 URL: 包含协议、域名和路径的完整网址。
  • 数据 URL (Data URI): 直接将资源内容嵌入到 URL 中。

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使用相对路径 */
background-image: url('../images/background.jpg');

/* 使用绝对路径 */
background-image: url('/assets/images/background.jpg');

/* 使用完整 URL */
background-image: url('https://example.com/images/background.jpg');

/* 使用数据 URL */
background-image: url('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UA...');

4. 数据 URL (Data URI)

数据 URL 允许将资源内容直接嵌入到 HTML 或 CSS 文件中。它通常用于嵌入小型资源,减少 HTTP 请求。

语法与格式

1
url('data:[<mediatype>][;base64],<data>')
  • <mediatype>: 指定资源的 MIME 类型,如 image/pngtext/plain。默认为 text/plain;charset=US-ASCII
  • base64: 如果资源是二进制文件(如图像),通常使用 Base64 编码。文本文件(如 SVG)可以直接用 UTF-8 编码。
  • <data>: 实际的资源内容,经过 Base64 编码或 URL 编码。

常见应用

  • 嵌入图像

    1
    background-image: url('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UA...');
  • 嵌入 SVG

    1
    background-image: url('data:image/svg+xml;utf8,%3Csvg%20xmlns=%22http://...');
  • 嵌入字体

    1
    2
    3
    4
    @font-face {
    font-family: 'MyFont';
    src: url('data:font/woff2;base64,d09GMgABAAAAAE...') format('woff2');
    }

优缺点

  • 优点: 减少 HTTP 请求,便于打包与传输。
  • 缺点: 增加文件体积,难以缓存,调试困难。

使用场景

  • 小型图标和图像: 如导航栏的小图标。
  • 字体文件: 小型字体文件可以嵌入。
  • SVG 图像: 由于 SVG 是文本格式,嵌入数据 URL 便于使用。

总结

  • background-size: 100% 100% 用于使背景图像完全覆盖元素的背景区域。
  • 通过 mask-image 可以使用蒙版技术为 SVG 图标着色,而无需直接修改背景图片。
  • CSS 的 url() 函数是引用外部资源的主要方式,支持多种路径格式,包括相对路径、绝对路径、完整 URL 和数据 URL。
  • 数据 URL (Data URI) 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将资源直接嵌入到 CSS 或 HTML 中,但需要注意其性能和文件大小的权衡。

Monorepo

以下是对 Monorepo、Turborepo、pnpm 这三个概念及其组合使用方式的详细介绍,每个部分都有深入的解释和实际的例子说明。

1. Monorepo 概念与优势

Monorepo 是一种软件开发策略,将多个项目存放在同一个代码仓库(Repository)中,而不是为每个项目创建单独的仓库。这种做法在大型公司和复杂系统开发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有助于统一管理、共享代码和简化依赖管理。

优点详解

  1. 共享代码和资源

    • 问题:在多仓库(Multirepo)设置中,不同项目间的代码共享往往通过发布库到 npm、Maven 等外部仓库实现,这增加了额外的维护和版本管理负担。
    • 解决方案:在 Monorepo 中,所有项目共享同一个代码库,可以直接引用和复用其他项目中的代码或资源。例如,一个 shared-library 可以被多个项目如 project-aproject-b 直接使用,无需发布和管理外部版本。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y-monorepo
    /packages
    /project-a
    /src
    package.json
    /project-b
    /src
    package.json
    /shared-library
    /src
    package.json

    project-a 中使用 shared-library 的代码:

    1
    import { utilityFunction } from 'shared-library';
  2. 简化依赖管理

    • 问题:在多仓库中,不同项目的依赖版本可能不一致,导致不可预测的兼容性问题,特别是在使用共享库时。
    • 解决方案:Monorepo 中可以集中管理所有项目的依赖。通过在根目录下的 package.json 中统一配置依赖版本,确保各项目之间的依赖版本一致。例如,ReactTypeScript 的版本可以在 Monorepo 根目录下统一管理。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
    "name": "my-monorepo",
    "private": true,
    "workspaces": ["packages/*"],
    "devDependencies": {
    "typescript": "^4.0.0",
    "eslint": "^7.0.0"
    }
    }
  3. 协作和工作流效率提升

    • 问题:多仓库管理会导致团队之间的协作复杂化,尤其是跨项目变更和代码审查。不同项目的代码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仓库中,沟通和协作需要跨仓库进行,降低了效率。
    • 解决方案:Monorepo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代码库,所有团队成员在同一个仓库中工作,极大简化了代码审查和协作流程。团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跨项目的变更、测试和发布操作,提高了整体开发效率。

    示例
    在 Monorepo 中进行 Pull Request(PR),团队可以一次性审查跨多个项目的变更,而不需要在多个仓库间切换。

目录结构示例

1
2
3
4
5
6
7
/my-monorepo
/packages
/project-a
/project-b
/shared-library
package.json # 根目录管理依赖和统一的脚本
pnpm-workspace.yaml # pnpm 的工作区配置文件

2. workspace:* 与 Monorepo 的关系

在 Monorepo 环境中,workspace:* 是一种特殊的依赖版本声明,表示该依赖项是工作区内的一个包,而不是从外部的 npm 仓库中下载。这种声明的主要作用是将本地工作区中的包作为依赖,并自动管理其版本。

作用详解

  1. 本地开发和调试

    • 问题:传统的开发模式下,依赖本地包进行开发和调试时,需要频繁手动链接(如 npm link)或发布本地包,非常麻烦且容易出错。
    • 解决方案:使用 workspace:* 依赖,可以直接使用 Monorepo 中其他项目的最新代码,无需额外配置。这极大简化了本地开发和调试的流程。

    示例
    project-bpackage.json 中依赖 @vben/access

    1
    2
    3
    4
    5
    6
    7
    {
    "name": "project-b",
    "version": "1.0.0",
    "dependencies": {
    "@vben/access": "workspace:*"
    }
    }

    这样,project-b 会直接引用 Monorepo 中 @vben/access 的最新代码,而不是从 npm 仓库获取。

  2. 自动版本对齐

    • 问题:当多个项目共享相同的依赖包时,手动管理版本可能导致版本不一致的问题,造成难以调试的 bug。
    • 解决方案workspace:* 确保所有引用相同包的项目始终使用一致的版本,并且版本变动时会自动更新。例如,更新 @vben/access 包的代码后,所有依赖它的项目都会自动使用最新的代码。

    示例
    @vben/access 更新后,project-b 会自动获取最新版本,无需手动更新版本号。


3. 本地依赖管理:确保包的更新

在 Monorepo 中,如果某个包变动了,需要确保所有依赖该包的项目能自动获取最新版本。以下是几种确保包更新的常见方法:

自动更新依赖详解

  1. workspace:* 自动更新

    • 作用:当一个包更新后,所有使用 workspace:* 声明的依赖会自动更新到最新版本。这在 Monorepo 中非常有用,可以避免手动管理各项目的依赖版本。
    • 例子:在 project-b 中依赖 @vben/access,当 @vben/access 更新后,project-b 会自动使用最新代码,无需手动操作。
  2. 使用工具进行依赖同步

    • Yarn Workspaces
      • 命令yarn installyarn upgrade 可以自动同步和更新依赖。
      • 示例:运行 yarn install 会确保所有项目的依赖都与最新的包对齐。
    • pnpm Workspaces
      • 命令pnpm installpnpm update 可以同步更新所有依赖关系。
      • 示例pnpm update 更新 Monorepo 中所有包的依赖版本。
    • Lerna
      • 命令lerna bootstrap 重新安装依赖,并确保所有项目之间的链接是最新的。
      • 示例:运行 lerna bootstrap,会重新链接所有项目,使依赖保持最新。
  3. 使用变动检测工具

    • Nx
      • 作用:Nx 是一个 Monorepo 工具,可以智能检测变动的依赖关系,并触发相关项目的重建。
      • 示例:当 shared-library 发生变动,Nx 可以自动触发依赖 shared-library 的所有项目进行重建和测试。
  4. 设置自动化流程

    • CI/CD 集成
      • 作用:在 CI/CD 中集成依赖更新检测和处理流程,确保每次发布前所有依赖都保持最新。
      • 示例:在 CI 流程中,设置脚本检测并安装最新的依赖版本,然后进行构建和测试。

手动版本管理

  1. 手动发布和升级

    • 步骤:先发布新版本的包,然后在 Monorepo 中运行依赖更新命令,确保所有项目都使用新版本。
    • 例子:使用 lerna publish 发布新版本,然后运行 pnpm install 来更新依赖。
  2. 版本号同步

    • 作用:在 package.json 中保持一致的版本号,确保手动升级时不会发生版本错乱。
    • 示例:所有项目的 package.json 中都引用相同的依赖版本,减少手动维护的工作量。

监控和通知

  1. 监控依赖变动

    • 方法:使用 Git hooks 或 CI 工具监控依赖的变动,并自动触发更新。
    • 示例:设置 Git hook,当 Monorepo 中的某个包发生变动时,自动触发依赖更新脚本。
  2. 通知机制

    • 作用:配置通知工具,如 Slack 或电子邮件,提醒相关开发者注意依赖包的更新。
    • 示例:设置 Slack 通知

,当某个重要依赖包更新时,自动发送通知提醒开发者进行必要的操作。


4. 本地组件的处理方式

在 Monorepo 中,项目之间通常会共享一些本地组件(如 UI 组件库、工具函数库)。这些本地组件如何管理和引用,直接影响到开发效率和项目的维护性。

处理本地组件的几种方法

  1. 提取为子模块(Submodules)

    • 方法:将本地组件直接放置在 Monorepo 的 packages 目录下,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包管理。
    • 优点:组件可以作为独立的包进行版本管理和发布,也可以在 Monorepo 内被多个项目直接引用。
    • 缺点:需要管理版本号和发布流程,适合复杂和常用的组件库。

    示例
    假设有一个共享组件库 shared-ui

    1
    2
    3
    4
    5
    6
    7
    /my-monorepo
    /packages
    /project-a
    /project-b
    /shared-ui # 本地组件库
    /src
    package.json

    project-a 中引用 shared-ui

    1
    2
    3
    4
    5
    6
    {
    "name": "project-a",
    "dependencies": {
    "shared-ui": "workspace:*"
    }
    }
  2. 使用 file: 依赖

    • 方法:将本地组件打包为 .tgz 文件,并使用 file: 依赖方式在 package.json 中引用。
    • 优点:适合临时或私有的组件共享,不需要发布到公共 npm 仓库。
    • 缺点:每次组件更新后,需要重新打包并更新引用路径。

    示例
    假设你打包了 shared-ui 组件库:

    1
    2
    cd packages/shared-ui
    npm pack # 打包为 .tgz 文件

    然后在 project-b 中引用:

    1
    2
    3
    4
    5
    6
    {
    "name": "project-b",
    "dependencies": {
    "shared-ui": "file:../shared-ui/shared-ui-1.0.0.tgz"
    }
    }
  3. 使用符号链接(Symlinks)

    • 方法:在本地开发时,使用符号链接(如 npm linkyarn link)将组件库链接到依赖它的项目中。
    • 优点:非常适合本地开发和调试,能快速测试组件更新效果。
    • 缺点:符号链接可能在跨平台(如 Windows 和 Unix 系统)或 CI 环境中表现不一致,且生产环境中不推荐使用。

    示例
    使用 npm link 连接 shared-ui

    1
    2
    3
    4
    5
    cd packages/shared-ui
    npm link # 创建全局链接

    cd ../project-a
    npm link shared-ui # 在项目中引用
  4. 发布到私有 npm 仓库

    • 方法:将本地组件发布到公司内部的私有 npm 仓库,其他项目通过 npm install 来获取该组件。
    • 优点:适合需要严格管理版本的组件,确保每次变更都经过发布流程。
    • 缺点:增加了发布和管理的复杂性,需要维护私有 npm 仓库。

    示例
    你可以将 shared-ui 发布到私有 npm 仓库:

    1
    npm publish --registry http://private-registry.example.com

    然后在 project-b 中通过私有仓库安装:

    1
    2
    3
    4
    5
    6
    7
    8
    9
    {
    "name": "project-b",
    "dependencies": {
    "shared-ui": "1.0.0"
    },
    "publishConfig": {
    "registry": "http://private-registry.example.com"
    }
    }

5. Turborepo:优化 Monorepo 的构建与开发流程

Turborepo 是一个现代化的构建系统,专门为 Monorepo 环境设计,能够大幅提升构建和开发流程的效率。它通过增量构建、缓存、任务管道和并行执行等机制,优化大型项目的开发体验。

Turborepo 的核心特性

  1. 增量构建

    • 概念:增量构建意味着只重新构建受影响的部分,而不是整个项目。Turborepo 能智能检测哪些部分需要重建,从而显著减少构建时间。
    • 例子:当你在 shared-library 中修改了一些代码,只会触发依赖它的项目进行重新构建,而不影响其他独立的项目。
  2. 缓存机制

    • 概念:Turborepo 可以缓存构建结果和测试结果。当代码没有变动时,直接使用缓存结果,避免重复构建。
    • 例子:第一次构建可能耗时较长,但第二次构建如果没有代码变动,可以瞬间完成。
  3. 任务管道

    • 概念:Turborepo 允许你定义任务的依赖关系,并以最优顺序执行。例如,构建任务可以依赖测试任务,确保所有代码都通过测试后才进行构建。
    • 例子:你可以定义一个管道,让所有项目先通过单元测试,然后再进行构建,最后进行发布。
  4. 并行执行

    • 概念:Turborepo 能够并行执行任务,充分利用多核 CPU,提升执行效率。
    • 例子:当你在多个项目上运行测试时,可以同时进行,而不是一个接一个地执行。

与 Monorepo 的集成

Turborepo 与 Monorepo 的配合非常紧密,特别是在复杂的项目结构中。通过 Turborepo 的管道配置和缓存管理,可以极大提高 Monorepo 的开发和构建效率。

配置 Turborepo 的步骤

  1. 安装 Turborepo

    • 步骤:在你的 Monorepo 根目录下安装 Turborepo。
      1
      pnpm add turbo -D
  2. 定义 turbo.json 配置

    • 步骤:在根目录下创建 turbo.json 配置文件,定义构建和测试的任务管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schema": "https://turbo.build/schema.json",
      "pipeline": {
      "build": {
      "dependsOn": ["^build"],
      "outputs": ["dist/**"]
      },
      "test": {
      "dependsOn": ["build"],
      "outputs": []
      }
      }
      }
    • 解释:上面配置定义了两个任务 buildtest,其中 build 任务依赖于其他项目的 build,而 test 任务依赖于 build 完成后执行。
  3. 运行 Turborepo

    • 步骤:使用 Turborepo 来执行任务,如构建或测试。
      1
      pnpm turbo run build
    • 解释:此命令会按照管道顺序依次构建各个项目,并根据需要并行或串行执行任务。
  4. 使用缓存

    • 步骤:配置缓存策略,在重复构建时使用缓存以节省时间。
      1
      pnpm turbo run build --force
    • 解释:通过配置缓存策略,可以跳过不必要的构建任务,直接使用上一次的结果。

6. pnpm:高效的依赖管理工具

pnpm 是一个高效的包管理工具,特别适合在 Monorepo 环境中使用。相比 npm 和 Yarn,pnpm 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符号链接机制,极大减少了磁盘空间的占用,并且加快了依赖的安装速度。

pnpm 的核心特性

  1. 符号链接机制

    • 概念:pnpm 通过将依赖包安装在共享的全局存储中,并在每个项目中使用符号链接指向这些依赖,避免重复安装相同的依赖包。
    • 优点:减少磁盘空间占用,加快安装速度。
    • 例子:在一个项目中安装了 react,其他项目依赖 react 时,不会再次下载,而是直接链接到全局存储中的 react
  2. 工作区支持

    • 概念:pnpm 支持工作区(Workspaces),允许在 Monorepo 中统一管理多个项目的依赖关系。
    • 优点:简化了跨项目的依赖管理,使得 Monorepo 内的各项目能够共享依赖。
    • **例子

例子:在 pnpm-workspace.yaml 中定义工作区,将 Monorepo 中的各个项目统一管理:

1
2
3
packages:
- 'packages/*'
- 'shared/*'

  1. 快速的依赖安装
    • 概念:pnpm 通过并行处理和缓存机制,加快了依赖安装的速度,特别是在大规模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
    • 优点:即使在初次安装时,pnpm 的安装速度也比 npm 和 Yarn 更快,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 例子:运行 pnpm install 安装所有依赖包时,比 npm 或 Yarn 快得多,特别是在依赖项复杂或数量庞大时。

pnpm 与 Turborepo 的集成

pnpm 与 Turborepo 一起使用,可以极大优化 Monorepo 的开发和构建流程。pnpm 负责高效地管理和安装依赖,而 Turborepo 负责优化构建和任务执行,两者结合可以使 Monorepo 的开发体验达到最佳状态。

构建完整系统的步骤

  1. 设置 Monorepo

    • 步骤:在项目根目录下初始化一个 Monorepo,创建 packages 目录来存放各个子项目。
      1
      2
      3
      mkdir my-monorepo
      cd my-monorepo
      mkdir packages
  2. 配置 pnpm 工作区

    • 步骤:在 Monorepo 根目录下创建 pnpm-workspace.yaml,定义工作区路径。
      1
      2
      packages:
      - 'packages/*'
    • 解释:这个配置将 packages 目录中的所有项目纳入到工作区中,方便统一管理。
  3. 安装 pnpm 和 Turborepo

    • 步骤:安装 pnpm 和 Turborepo 作为开发依赖。
      1
      pnpm add -D pnpm turbo
  4. 管理依赖

    • 步骤:在各个子项目的 package.json 中使用 workspace:* 或直接引用根目录的依赖版本,实现统一管理。
      1
      2
      3
      4
      5
      6
      7
      {
      "name": "project-a",
      "version": "1.0.0",
      "dependencies": {
      "shared-library": "workspace:*"
      }
      }
  5. 配置 Turborepo 管道

    • 步骤:在 Monorepo 根目录下创建 turbo.json,定义任务管道,如构建、测试、发布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schema": "https://turbo.build/schema.json",
      "pipeline": {
      "build": {
      "dependsOn": ["^build"],
      "outputs": ["dist/**"]
      },
      "test": {
      "dependsOn": ["build"],
      "outputs": []
      }
      }
      }
  6. 执行构建与测试

    • 步骤:使用 Turborepo 的命令来运行构建和测试任务,确保所有项目按依赖顺序执行任务。
      1
      pnpm turbo run build
  7. 优化与维护

    • 步骤:使用 Turborepo 的缓存和增量构建特性,优化构建速度;使用 pnpm 的工作区和符号链接机制,优化依赖管理。定期更新依赖并使用 pnpm update 确保所有项目使用最新版本的包。

    示例

    1
    pnpm update --recursive

    这个命令会递归更新 Monorepo 中所有项目的依赖到最新版本。


总结

  • Monorepo 是一种将多个项目存放在同一个仓库中的策略,具有共享代码、简化依赖管理和提升协作效率的优点。
  • workspace:* 是 Monorepo 中用来引用本地包的依赖声明,确保所有项目使用最新的代码版本。
  • Turborepo 是一个为 Monorepo 优化的构建工具,支持增量构建、缓存、任务管道和并行执行,极大提升了构建效率。
  • pnpm 是一个高效的包管理工具,特别适合在 Monorepo 中使用,通过符号链接机制节省磁盘空间并加快依赖安装速度。
  • 通过将 MonorepoTurborepopnpm 结合使用,可以构建出一个高效、可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开发系统,适合管理复杂的大型项目。

Vite 资源路径处理与构建配置

Vite 是一个现代化的前端构建工具,以其快速的开发体验和高效的生产构建而闻名。在 Vite 中,正确处理资源路径和配置构建选项对于项目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解释 Vite 中资源路径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配置构建选项,以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的资源正确加载和构建优化。

1. 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

1.1 绝对路径

  • 定义:绝对路径以 / 开头,表示从网站根目录开始的路径。
  • 开发环境
    • 路径解析:在开发模式下,Vite 的开发服务器通常运行在 http://localhost:3000。绝对路径被解析为相对于开发服务器的根 URL。例如,如果你在 HTML 文件中使用 <img src="/assets/logo.png">,开发服务器会将其解析为 http://localhost:3000/assets/logo.png
    • 目的:这种解析方式确保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直接访问 public 目录中的资源。
  • 生产环境
    • 路径调整:在生产模式下,Vite 根据 base 配置来调整资源的引用路径。base 配置定义了应用的基础路径,用于处理静态资源的引用。如果 base 设置为 /my-app/,则所有的绝对路径 /assets/logo.png 会被调整为 /my-app/assets/logo.png
    • 示例:如果你的生产部署路径是 https://example.com/my-app/,则资源 URL 将是 https://example.com/my-app/assets/logo.png

1.2 相对路径

  • 定义:相对路径不以 / 开头,而是相对于当前文件的位置。
  • 示例:如果当前 HTML 文件在 src 目录中,使用相对路径 ../assets/logo.png 表示从 src 目录的上一级目录中查找 assets/logo.png 文件。这种路径通常在 JavaScript 和 CSS 文件中使用。

2. Vite 的静态资源处理

2.1 public 目录

  • 作用public 目录用于存放静态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发和生产环境中都被直接暴露。
  • 引用
    • 开发环境:在 public 目录中存放的资源会在开发服务器根路径下被映射。例如,public/assets/logo.png 可以通过 /assets/logo.png 访问。
    • 生产环境:这些文件会被拷贝到构建输出目录(默认为 dist),并根据 base 配置进行路径调整。

示例项目结构

1
2
3
4
5
6
7
my-vite-project/
├── public/
│ └── assets/
│ └── logo.png
├── src/
│ └── index.html
└── vite.config.js

src/index.html 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My Vite App</title>
</head>
<body>
<img src="/assets/logo.png" alt="Logo">
</body>
</html>
  • 开发环境<img src="/assets/logo.png"> 会被解析为 http://localhost:3000/assets/logo.png
  • 生产环境:如果 base 配置为 /my-app/,则 <img src="/assets/logo.png"> 会被转换为 <img src="/my-app/assets/logo.png">

2.2 资源路径的映射

  • 开发模式:开发服务器提供 public 目录中的资源,路径前缀 / 被映射到服务器的根路径。例如,/assets/logo.png 会被解析为 http://localhost:3000/assets/logo.png
  • 生产模式:资源路径会根据 base 配置进行调整。例如,base 配置为 /my-app/ 时,路径 /assets/logo.png 会变成 /my-app/assets/logo.png,确保资源在部署路径下能正确加载。

3. Vite 构建选项配置

Vite 提供了多种构建选项,用于配置生产环境下的构建行为。这些选项可以在 vite.config.js 文件中进行配置。

3.1 基本构建配置

配置文件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vite.config.js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base: '/my-app/', // 设置公共路径前缀
build: {
outDir: 'dist', // 输出目录
assetsDir: 'assets', // 静态资源目录
assetsInlineLimit: 8192, // 内嵌资源的阈值设为 8 KB
sourcemap: false, // 是否生成源映射文件
minify: 'esbuild', // 使用的压缩工具(可选 'esbuild' 或 'terser')
chunkSizeWarningLimit: 500, // 警告大于该值的块大小(单位为 KB)
},
});

3.2 主要构建选项

  • **base**:指定公共路径前缀,用于调整生产环境中的资源路径。
  • **outDir**:指定构建输出目录。默认为 dist
  • **assetsDir**:指定静态资源目录。默认为 assets
  • **assetsInlineLimit**:设置内嵌静态资源的大小阈值。超过该值的资源将被分割为文件。默认为 4096 字节(4 KB)。
  • **sourcemap**:是否生成源映射文件。设置为 true 以生成,默认值是 false
  • **minify**:设置使用的压缩工具。可选值包括 'esbuild''terser'。默认为 'esbuild'
  • **chunkSizeWarningLimit**:设置警告大于该值的块大小(单位为 KB)。默认为 500 KB。

3.3 高级构建配置

  • **rollupOptions**:用于配置 Rollup,如输入文件、输出配置、插件等。你可以通过 rollupOptions 配置更详细的构建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vite.config.js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build: {
    rollupOptions: {
    input: {
    main: 'index.html',
    nested: 'src/nested/index.html'
    },
    output: {
    manualChunks: {
    vendor: ['vue', 'react']
    }
    }
    }
    }
    });
  • **brotliSize**:是否生成 Brotli 压缩文件大小报告。默认为 true,有助于评估压缩效果。

  • **target**:指定构建目标环境,例如 esnext, es2015 等。这可以影响输出代码的兼容性和特性。

  • **emptyOutDir**:在构建前是否清空输出目录。默认为 true,确保每次构建前输出目录是干净的。

4. Vite 运行模式与环境变量

4.1 NODE_ENV

  • 定义NODE_ENV 是 Node.js 环境中常用的环境变量,用于标识当前运行的环境。
  • 影响:Vite 根据 NODE_ENV 设置判断是开发模式还是生产模式。
    • 开发模式NODE_ENV 设置为 development,启用热模块替换等开发特性。
    • 生产模式NODE_ENV 设置为 production,执行代码压缩、优化等生产相关的构建操作。

4.2 Vite 特有的环境变量

  • 定义:Vite 支持以 VITE_ 为前缀的自定义环境变量,这些变量可以在代码中访问。
  • 示例:在 .env 文件中定义环境变量,如 VITE_API_URL=https://api.example.com,并在代码中使用 import.meta.env.VITE_API_URL 来访问。

4.3 环境文件

Vite 支持不同的环境文件来定义环境变量:

  • **.env**:用于所有环境的默认配置。
  • **.env.local**:用于本地开发的配置文件,通常不提交到版本控制。
  • **.env.[mode]**:用于特定模式的配置。例如,.env.production 用于生产环境。
  • **.env.[mode].local**:用于特定模式的本地配置文件。

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 .env
VITE_APP_NAME=MyApp

# .env.production
VITE_API_URL=https://api.prod.example.com

# .env.development
VITE_API_URL=http://localhost:

3000

5. 总结

在使用 Vite 进行前端开发时,理解资源路径和构建选项的处理方式是至关重要的。Vite 通过配置文件、环境变量以及构建选项,提供了灵活的资源路径管理和高效的生产构建支持。通过正确配置 baseassetsDirminify 等选项,可以优化项目的构建过程,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的资源加载和应用的高效运行。

Node 异步编程

解释下此段node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select = function (callback) {
proxy.once("select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db.select("SQL", function (results) {
proxy.emit("selected", results);
status = "ready";
});
}
};

这段代码主要演示了如何使用 Node.js 的 EventEmitter 来处理异步操作,同时确保某个操作在特定状态下只会执行一次。

代码解析:

  1. 创建一个 EventEmitter 实例:

    1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proxy 是一个 EventEmitter 对象,可以用于在程序中发出和监听事件。

  2. 初始化状态变量:

    1
    var status = "ready";

    status 是一个字符串,表示操作的当前状态。初始状态为 "ready",表示可以执行操作。

  3. 定义 select 函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var select = function (callback) { 
    proxy.once("select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db.select("SQL", function (results) {
    proxy.emit("selected", results);
    status = "ready";
    });
    }
    };

    这个 select 函数接受一个回调函数 callback,并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 注册事件监听器:

      1
      proxy.once("selected", callback);

      proxy.once("selected", callback)proxy 注册了一个一次性的事件监听器。当 proxy 触发 selected 事件时,callback 会被执行。

    • 检查并更新状态:

      1
      2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如果当前 status"ready",即操作尚未执行,则将 status 更新为 "pending",表示操作正在进行。

    • 异步操作并发出事件:

      1
      2
      3
      4
      db.select("SQL", function (results) { 
      proxy.emit("selected", results);
      status = "ready";
      });

      模拟一个异步的数据库查询操作(db.select("SQL", ...))。查询完成后,通过 proxy.emit("selected", results) 触发 selected 事件,并传递查询结果 results。然后将 status 重置为 "ready",表示操作已完成,准备好接受下一次请求。

总结:

  • select 函数被调用时,如果 status"ready",则启动一个异步操作(比如数据库查询),并将状态设置为 "pending" 以防止重复操作。
  • 当查询完成后,select 函数会通过 proxy.emit 触发 selected 事件,所有监听该事件的回调都会执行。
  • 如果在同一时刻有多个请求调用 select,只有第一个请求会触发异步操作,其余请求会等待该操作完成并接收到相同的结果。

列举实际场景的例子

这段代码的模式在许多实际场景中都能派上用场,尤其是在处理需要进行异步操作并确保操作不会重复触发的情况下。以下是几个实际场景的例子:

1. 数据库连接池初始化:

假设你有一个应用程序需要连接到一个数据库。你想确保数据库连接池只初始化一次,无论有多少个请求同时到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initializeDatabase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initializ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db.connectPool(config, function(err, pool) {
if (err) return proxy.emit("initialized", err);
proxy.emit("initialized", pool);
status = "ready";
});
}
};

// 在多个地方使用初始化的数据库连接池
initializeDatabase(function(pool) {
// 使用连接池执行查询
pool.query('SELECT * FROM users', function(err, results) {
// 处理查询结果
});
});

解释:

  • initializeDatabase 确保数据库连接池只初始化一次,并在后续所有请求中重用该连接池。

2. API 密钥获取:

当你需要从外部服务获取 API 密钥,并确保多个请求不会导致重复的密钥获取操作时,可以使用这种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fetchApiKey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fetch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externalService.getApiKey(function(err, apiKey) {
if (err) return proxy.emit("fetched", err);
proxy.emit("fetched", apiKey);
status = "ready";
});
}
};

// 在多个地方使用获取的 API 密钥
fetchApiKey(function(apiKey) {
// 使用 API 密钥访问服务
externalService.useApiKey(apiKey);
});

解释:

  • fetchApiKey 函数确保从外部服务获取 API 密钥的操作只会执行一次。后续请求将使用已经获取到的 API 密钥。

3. 配置文件加载:

当你需要在程序中加载配置文件并确保配置文件只加载一次时,可以使用这种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loadConfig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load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fs.readFile('/path/to/config.json', 'utf8', function(err, data) {
if (err) return proxy.emit("loaded", err);
var config = JSON.parse(data);
proxy.emit("loaded", config);
status = "ready";
});
}
};

// 在多个地方使用加载的配置
loadConfig(function(config) {
// 使用配置文件中的设置
console.log(config.database.host);
});

解释:

  • loadConfig 函数确保配置文件只会加载一次,然后将结果传递给所有需要它的地方。

4. 缓存加载:

假设你需要从远程服务器加载一些数据并缓存它,以便后续请求可以直接使用缓存,而不是重复加载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cache = null;

var loadData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dataLoad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cache) {
status = "pending";
remoteService.getData(function(err, data) {
if (err) return proxy.emit("dataLoaded", err);
cache = data;
proxy.emit("dataLoaded", cache);
status = "ready";
});
} else if (cache) {
// 如果已经有缓存,直接返回
process.nextTick(() => callback(cache));
}
};

// 在多个地方使用加载的缓存数据
loadData(function(data) {
// 使用数据
console.log(data);
});

解释:

  • loadData 函数在第一次调用时从远程服务器加载数据并缓存它。后续请求直接使用缓存的数据,而不需要再次加载。

如果在同一时刻有多个请求调用 select,只有第一个请求会触发异步操作,其余请求会等待该操作完成并接收到相同的结果。针对这句话,同一时刻有多个请求调用 select,能列举具体的例子吗

当在同一时刻有多个请求调用 select 时,这意味着在应用程序中有多个操作或函数几乎同时触发,且这些操作都依赖于 select 函数执行的异步操作。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Web Server 多个请求触发数据库查询

假设你有一个简单的 Node.js Web 服务器,其中某个 API 端点会触发 select 函数来查询数据库。多个客户端同时向该 API 发送请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events = require('events');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select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select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db.select("SQL", function(results) {
proxy.emit("selected", results);
status = "ready";
});
}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if (req.url === '/data') {
select((results) =>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res.end(JSON.stringify(results));
});
}
}).listen(8080);

解释:

  • 当多个客户端几乎同时请求 /data 端点时,所有这些请求都会调用 select 函数。
  • 第一个请求会触发 db.select 来查询数据库,而其他请求会等待该查询完成并接收到相同的查询结果。
  • 数据库查询完成后,结果将返回给所有等待中的请求。

2. RESTful API 缓存

假设你有一个 RESTful API 服务器,每次请求都会从一个外部服务获取数据。你希望避免多次请求同时触发对外部服务的调用,并希望利用缓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events = require('events');
const app = express();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cache = null;

var fetchData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dataFetch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externalService.getData((data) => {
cache = data;
proxy.emit("dataFetched", data);
status = "ready";
});
} else if (cache) {
process.nextTick(() => callback(cache));
}
};

app.get('/info', (req, res) => {
fetchData((data) => {
res.json(data);
});
});

app.listen(3000, () => console.log('Server running on port 3000'));

解释:

  • 当多个用户几乎同时请求 /info 端点时,他们都会触发 fetchData
  • 第一个请求会触发 externalService.getData 来获取数据,而其他请求则会等待该数据获取操作完成。
  • 一旦外部服务的数据获取成功,所有等待中的请求都将接收到相同的数据。

3. 后台任务触发

假设你有一个后台任务调度器,它会定期触发 select 函数来从数据库中获取一些数据用于处理。多个任务可能会同时触发该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const cron = require('node-cron');
const events = require('events');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select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select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db.select("SQL", function(results) {
proxy.emit("selected", results);
status = "ready";
});
}
};

// 两个不同的任务几乎同时运行
cron.schedule('*/5 * * * * *', () => {
select((results) => {
console.log('Task 1 received results:', results);
});
});

cron.schedule('*/5 * * * * *', () => {
select((results) => {
console.log('Task 2 received results:', results);
});
});

解释:

  • 两个定时任务几乎同时运行,并且都调用 select 函数。
  • 第一个任务会触发数据库查询,其他任务会等待查询完成并使用相同的查询结果。
  • 查询结果将传递给所有等待任务。

4. 大型应用中的模块化数据加载

在一个大型应用中,不同的模块可能会同时触发对共享数据的加载。例如,一个电商网站的多个部分可能同时需要商品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const events = require('events');

var proxy = new events.EventEmitter();
var status = "ready";

var loadProductData = function(callback) {
proxy.once("dataLoaded", callback);
if (status === "ready") {
status = "pending";
productService.getProducts((data) => {
proxy.emit("dataLoaded", data);
status = "ready";
});
}
};

// 首页加载商品数据
function loadHomePage() {
loadProductData((data) => {
console.log('Home Page received product data:', data);
});
}

// 商品详情页加载商品数据
function loadProductPage() {
loadProductData((data) => {
console.log('Product Page received product data:', data);
});
}

// 同时调用两个模块
loadHomePage();
loadProductPage();

解释:

  • loadHomePageloadProductPage 几乎同时调用,并且都需要商品数据。
  • 第一个调用会触发数据加载,其他模块会等待数据加载完成并使用相同的数据。
  • 数据加载完成后,结果会传递给所有需要它的模块。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各种应用场景下,多个请求几乎同时调用 select 或类似的函数,只有第一个请求会实际执行异步操作,其余请求则会等待并共享相同的结果。

EventProxy

EventProxy 是一个在 Node.js 环境中非常实用的库,用于处理复杂的事件组合和异步逻辑。它能够帮助你管理多个异步操作,尤其是在需要等待多个事件完成后再执行某些操作时非常有用。

基本概念

EventProxy 通过代理多个事件来协调异步操作。你可以监听多个事件,等到所有事件都触发后,再执行一个回调函数。

安装

要使用 EventProxy,首先需要安装该库:

1
npm install eventproxy

使用场景与示例

1. 等待多个异步操作完成后执行

假设你有两个异步操作:一个是从数据库获取用户信息,另一个是从 API 获取用户的社交媒体信息。你希望在这两个操作都完成后,再处理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onst EventProxy = require('eventproxy');
const ep = new EventProxy();

function getUserInfo(callback) {
// 模拟异步操作
setTimeout(() => {
callback(null, { id: 1, name: 'Alice' });
}, 100);
}

function getUserSocial(callback) {
// 模拟异步操作
setTimeout(() => {
callback(null, { twitter: '@alice', facebook: 'alice.fb' });
}, 200);
}

ep.all('user', 'social', function (userInfo, socialInfo) {
// 当 'user' 和 'social' 两个事件都触发后,执行这个回调
console.log('User Info:', userInfo);
console.log('Social Info:', socialInfo);
});

getUserInfo(function (err, userInfo) {
if (err) {
ep.emit('error', err);
} else {
ep.emit('user', userInfo);
}
});

getUserSocial(function (err, socialInfo) {
if (err) {
ep.emit('error', err);
} else {
ep.emit('social', socialInfo);
}
});

解释:

  • ep.all('user', 'social', callback) 方法监听 usersocial 两个事件。当这两个事件都触发后,才会执行 callback 回调。
  • getUserInfogetUserSocial 函数分别执行异步操作,完成后通过 ep.emit 触发相应事件。

2. 处理任意数量的异步操作

EventProxy 也可以用来处理多个相同类型的异步操作,比如批量获取多个用户的详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onst EventProxy = require('eventproxy');
const ep = new EventProxy();

function getUserDetails(userId, callback) {
// 模拟异步操作
setTimeout(() => {
callback(null, { id: userId, name: `User ${userId}` });
}, Math.random() * 200);
}

const userIds = [1, 2, 3, 4, 5];
userIds.forEach((userId) => {
getUserDetails(userId, function (err, userDetails) {
if (err) {
ep.emit('error', err);
} else {
ep.emit('userDetails', userDetails);
}
});
});

// 当所有用户详情都获取完成后,执行回调
ep.after('userDetails', userIds.length, function (userDetailsList) {
console.log('All user details:', userDetailsList);
});

解释:

  • ep.after('userDetails', userIds.length, callback) 方法监听 userDetails 事件指定次数(即 userIds.length),当所有事件都触发后,执行 callback 回调。
  • getUserDetails 函数执行获取用户详情的异步操作,每次获取成功后通过 ep.emit('userDetails', userDetails) 触发事件。

3. 处理错误情况

EventProxy 还提供了简单的错误处理方式。你可以监听 error 事件,当任意异步操作失败时,统一处理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const EventProxy = require('eventproxy');
const ep = new EventProxy();

function getUserInfo(callback) {
// 模拟异步操作
setTimeout(() => {
callback(null, { id: 1, name: 'Alice' });
}, 100);
}

function getUserSocial(callback) {
// 模拟一个错误
setTimeout(() => {
callback(new Error('Failed to fetch social info'));
}, 200);
}

ep.all('user', 'social', function (userInfo, socialInfo) {
console.log('User Info:', userInfo);
console.log('Social Info:', socialInfo);
});

ep.fail((err) => {
console.error('An error occurred:', err);
});

getUserInfo(function (err, userInfo) {
if (err) {
ep.emit('error', err);
} else {
ep.emit('user', userInfo);
}
});

getUserSocial(function (err, socialInfo) {
if (err) {
ep.emit('error', err);
} else {
ep.emit('social', socialInfo);
}
});

解释:

  • ep.fail(callback) 方法用于处理所有 ep.emit('error', err) 触发的错误。当任意异步操作中发生错误,都会通过 ep.emit('error', err) 传递给 ep.fail 处理。

总结

EventProxy 是处理复杂异步操作、事件组合、以及多异步操作同步控制的强大工具。通过 allafterfail 等方法,你可以轻松地协调多个异步事件,简化代码逻辑,避免回调地狱或手动管理复杂的异步状态。

vite预构建

Vite 的依赖解析/预构建与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是现代前端构建工具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以下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 模块解析

    • Vite 的依赖解析/预构建ES 模块的静态解析 都涉及到模块依赖的解析。在这两个过程中,工具需要识别和处理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以便正确地加载和构建应用程序。
  2. 提高开发效率

    • Vite 的预构建ES 模块的静态解析 都旨在提高开发效率。Vite 的预构建通过优化依赖关系来加速开发过程,而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则允许浏览器高效地加载和缓存模块。

不同点

  1. 处理阶段

    • Vite 的依赖解析/预构建:Vite 的预构建发生在开发启动时,它会将所有的依赖模块(如 npm 包)提前编译为浏览器可以直接使用的格式。这个过程通过 esbuild 快速完成,主要是为了加速后续的模块加载和热重载。
    •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在浏览器中,ES 模块的静态解析发生在运行时。浏览器根据 <script type="module"> 标签加载的模块来解析和执行模块依赖。这一过程是浏览器内建的,通常无需开发者干预。
  2. 目的和优化

    • Vite 的预构建:主要目的是提高开发模式下的构建速度和性能。通过将常用依赖预构建,Vite 可以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实时构建和转换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或大量依赖时。
    •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模块的正确加载和执行。浏览器在运行时解析模块依赖,并确保模块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加载和执行。这一过程对开发者透明,不需要手动干预。
  3. 工具支持

    • Vite 的预构建:通常依赖工具链(如 esbuild)和配置来处理各种构建需求。Vite 会将依赖模块提前编译和优化,以便更好地支持开发体验。
    •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是浏览器原生支持的功能,不依赖于外部工具。浏览器根据 ES 模块规范直接解析模块,并处理动态导入等特性。
  4. 缓存和更新

    • Vite 的预构建:会缓存预构建的依赖,以便在开发过程中更快地读取和使用。它还会处理依赖的更新,以确保开发环境的实时反馈。
    •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浏览器会缓存已加载的模块,以提高性能,但它会根据文件的版本和缓存策略来决定何时重新加载或更新模块。
  5. 适用范围

    • Vite 的预构建:主要用于开发工具和构建工具中,帮助提升开发体验和构建速度。
    •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主要用于浏览器中,用于模块的实际加载和执行,是浏览器原生的模块处理机制。

总结

Vite 的依赖解析/预构建和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如模块解析和提高开发效率),但它们在目的、处理阶段、工具支持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有显著不同。Vite 的预构建是为了优化开发体验,通过工具链加速构建过程;而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是浏览器原生支持的功能,用于模块的实际加载和执行。

可以基于vite项目讲下在vite的预构建和js引擎对es模块的静态解析发生的时机吗

当然可以。Vite 的预构建和 JavaScript 引擎对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是在不同阶段发生的,具体的时机和过程如下:

Vite 的预构建

时机

  • 开发启动阶段:Vite 的预构建主要发生在开发服务器启动时。在你运行 vitenpm run dev 启动开发服务器时,Vite 会执行预构建操作。这是为了优化开发环境下的模块加载和性能。

过程

  1. 依赖解析:Vite 会扫描项目中的源代码,识别和分析所有的依赖项。这包括所有直接和间接的依赖模块。

  2. 预构建依赖:Vite 使用 esbuild 或其他工具将这些依赖模块进行预构建。这个过程将依赖项转换为浏览器可以直接理解的格式,通常是将现代 JavaScript 代码(如 ES6+ 代码)转译为兼容性更好的代码(如 ES5)。同时,Vite 也会进行一些优化,比如模块合并、移除不必要的代码等。

  3. 缓存和优化:预构建后的模块会被缓存,以便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快速加载。这样,在你修改代码或启动开发服务器时,Vite 可以更快地响应,因为它不需要重新编译所有的依赖项。

  4. 启动开发服务器:一旦预构建完成,Vite 开发服务器会启动并开始提供服务。开发服务器会使用预构建的模块,并处理文件的实时更新和热模块替换(HMR)。

JavaScript 引擎对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

时机

  • 运行时:ES 模块的静态解析发生在浏览器运行时,也就是当浏览器加载和执行 JavaScript 代码时。这个过程是在你访问网页并加载 JavaScript 文件时发生的。

过程

  1. 加载模块:当浏览器遇到 <script type="module"> 标签或动态导入(import())语句时,它会开始加载相关的 ES 模块。

  2. 静态分析:浏览器会进行静态分析来解析模块的依赖关系。它会读取模块中的 importexport 语句,并根据这些语句确定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即在运行时之前就完成了模块的解析,不涉及动态行为。

  3. 解析和执行:在解析完所有的模块依赖关系后,浏览器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加载和执行这些模块。模块的执行顺序基于它们的依赖关系和导入顺序。浏览器会确保所有依赖项在模块执行之前已加载完成。

  4. 缓存:浏览器会缓存已加载的模块,以便在后续的页面访问中更快地加载这些模块。缓存策略可能会根据浏览器的实现和网络条件有所不同。

对比总结

  • Vite 的预构建

    • 发生时机:开发启动时
    • 目的:优化开发模式下的构建速度和性能,提前编译和优化依赖
    • 过程:依赖解析、预构建、缓存优化
  • JavaScript 引擎对 ES 模块的静态解析

    • 发生时机:浏览器运行时(页面加载时)
    • 目的:在浏览器中正确加载和执行模块
    • 过程:静态分析、解析、执行、缓存

Vite 的预构建是为了在开发过程中提高效率,而浏览器的 ES 模块静态解析是为了在运行时正确地加载和执行模块。两者的时机和目的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You need to set client_id and slot_id to show this AD unit. Please set it in _config.yml.